從實驗室到老虎嶺壩,探訪良渚古城的“最新一塊展板”
2022-08-16 11:25:02 來源:財訊網
這一次,杭州文旅“千人(推廣)計劃”文化體驗跨越了5000年,走入了世界遺產良渚古城遺址里。體驗者們有幸第一時間參觀了剛剛開放不久,被稱為良渚古城的“最后一塊拼板”,展示良渚古城外圍水利系統的老虎嶺遺址公園,更走入了良渚遺址考古與保護中心的實驗室,通過多種方式了解了當代考古學者是如何保護發掘出的文物的,感知當代高科技的智慧。
▲良渚古城及外圍水利系統結構圖
“致廣大,盡精微”,這是此次活動的主題,講解專家,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室主任、良渚古城及外圍水利工程考古領隊王寧遠研究員說,發掘良渚古城外圍水利系統就是這樣,既要關注全局發現水利工程的蛛絲馬跡,又要從小處著手,尋找古人給我們留下的千年難題。
這一場體驗,既是用腳步丈量先民足跡,感受先民智慧,更是深切感知到,在新時代的當下,我們的考古工作人員為了研究和保護這些珍貴的遺址文物做出了怎樣的努力。
▲文化體驗者們合照 攝影@徐世明
來自全市各地的體驗者們走進良渚遺址考古與保護中心實驗室看到的第一張大圖就是一幅黑白的衛星遙感圖片,王寧遠老師介紹,這是一張美國衛星攝于1969年2月11日的良渚地區影像圖。也正是這張圖,讓中國的考古團隊發現了良渚古城及其外圍水利系統的形態特征,進而很快確認了一系列良渚古城外圍水利系統遺址。
這是一個神奇的故事。
王寧遠說,這張良渚地區上世紀60年代的圖是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2011年得到的一個已解密的美國Corona間諜衛星影像。這個239M大小的文件,畫面呈長條形,西起余杭百丈,東到海寧許村,北達超山北側,南部覆蓋筧橋機場,所攝范圍達1000平方公里。
▲王寧遠老師正在為大家講解衛星地圖的故事 攝影@停香
他沿著苕溪熟悉的轉折找到良渚古城的位置,發現黑白照片中,考古工作者們花費幾十年千辛萬苦才找出來的良渚古城各結構部分——莫角山及其上的三個小高臺、城墻、外郭等,塘山以及西北部崗公嶺諸水壩,皆歷歷在目。只要是做良渚遺址考古的,幾乎所有的遺址點都能在上面輕而易舉地找到。
隨后根據衛星影像和現代地圖的對比,陸陸續續發現了串聯起良渚古城外圍自然山體的水壩系統。這個水壩系統的整體揭示也成為了繼2007年良渚古城發現之后,良渚文化遺址考古史上又一次重大突破,在國際國內產生重大影響。
▲根據美國衛星照片所研究出的部分水壩位置
紀錄片很短,但里面的故事看得體驗者們無不稱奇。因為這個水壩工程過于巨大,超視距的限制讓人們從地面上很難發現,借助衛星圖片的發現看起來似乎是偶然,但實際上卻是幾代考古工作者們經過不懈努力奮斗,從量變到質變的一個結果。
聽完這個故事,體驗者們走入了很少對公眾開放的實驗室,見識到了考古工作者們是如何研究和保護修復良渚遺址出土文物的。
有一位工作人員正在用儀器除去一塊木器上的白膜,動作緩慢卻堅定,在不斷下手的過程中,白膜被一層層剝去,五千年前木質材料的表面逐漸浮現。
▲實驗室內正在工作的考古工作者 攝影@徐世明
“良渚遺址中出土了很多木構件和木制品,此類有機質文物保護方式也與石器、陶器保護存在很大不同。”王老師向大家介紹說,這層白膜就是木器脫水最后完成階段過飽和后固結的海藻糖的印記。
“海藻糖?是吃的那種糖么?”現場的一位小朋友發出了好奇的疑問,此次活動,很多家長帶著孩子們一起來參加,面對面與頂尖考古學者的交流,能讓他們更了解良渚文化對于中國以及世界的意義。
王老師解釋說,因為良渚這塊區域地下水位高,很多木質文物在飽水環境的淤泥里泡了幾千年,看起來沒腐爛是因為里面的水分子“撐”著,一旦暴露在空氣中,水分蒸發,文物就會開裂變形,不可逆轉地損壞。“我們通過糖這一類的小分子物質置換水分進行脫水,但用白糖會招來螞蟻,海藻糖比較合適。體積小的要大半年,大的甚至要四、五年。出土的木器在沒脫水之前只能浸泡在水中保存,但是脫水后能夠在恒溫恒濕的地方保存,因此我們也就能夠在博物館見到這些文物。”
▲王寧遠老師帶領體驗者們參觀考古實驗室 攝影@徐世明
用海藻糖給木質文物脫水只是這個實驗室里的一件小“法寶”,現在的良渚遺址考古和科技完美結合,建立了數個實驗室,體驗者們在專家講解下,了解到目前科技工作者們正在通過碳十四檢測、穩定同位素分析、DNA分析、微痕研究等多種高科技手段,分析良渚的栽培稻谷、飼養的豬肉以及人類骸骨,在符合科學基礎和考古理論的標準下,建立出經得起歷史考驗的推斷和理論。
探訪良渚水利工程的第二站,杭州文旅“千人(推廣)計劃”的文化體驗者們來到了剛剛于上月開放的老虎嶺遺址公園。這個遺址公園的開放標志著良渚古城的“最后一塊展板”被補齊,它與良渚博物院、良渚古城遺址公園和瑤山遺址公園一起,構成良渚古城世界遺產價值的完整展示體系。
▲老虎嶺遺址公園 攝影@停香
去的車上,王老師給大家講了個良渚先民利用自然山體打造天然溢洪道的“智慧故事”。
“溢洪道是水壩系統的要件,現代的水壩的溢洪道普遍由水泥澆筑,并配備閘口,當水位臨近壩高,就開閘放水。良渚先民所建為土壩,如果水位上漲漫過壩頂,就會潰壩,給下游的古城帶來極大沖擊,所以當時必然也有溢洪設施。”王寧遠解釋說,水利專家分析過,以現有的溢洪道設置倒推,先民或許利用比水壩海拔低1米多的石質山體,作為天然溢洪道。“在東高壩區里,三條水壩的壩頂海拔30米,當時我們推斷天然溢洪道可能比壩頂海拔低1-2米,然后通過GIS(地理大數據技術)標識周邊山體海拔,在水庫東側發現一個海拔28.9米的山谷隘口。”
▲在去老虎嶺遺址公園的路上體驗者們聽王寧遠老師分享良渚先民的智慧故事。 攝影@徐世明
他說,經過水力計算,這一山谷隘口水位為到達28.9米時(差不多是當年百年一遇的洪水強度),隘口就開始過水,經過專家計算其泄洪能力大于百年一遇的最大洪峰流量,可以確保水壩安全,體現了古人的智慧。
良渚古城外圍水利系統是中國迄今發現最早的大型水利系統,也是世界迄今發現最早的攔洪大壩工程。老虎嶺水壩屬良渚古城外圍水利系統的谷口高壩系統。7月6日,位于浙江杭州的老虎嶺遺址公園開放,這也代表著世界上最早的堤壩系統與公眾見面。
老虎嶺水壩屬良渚古城外圍水利系統的谷口高壩系統,水壩長140米、寬100多米,處在兩個小山間最狹窄的位置。目前主要展示的內容是老虎嶺水壩遺址剖面。
▲現場谷口高壩區示意圖 攝影@停香
王寧遠老師帶著大小朋友們一起走入了如水滴一樣嵌在山坡上的壩體保護棚。棚內,一座大型保護罩將水壩北側的一處剖面嚴密地防護起來。它采用加熱玻璃材料,可以有效控制內部濕度。同時,外棚頂部鋪設有防滲膜,底部辟有排水溝,壩體原始表面則種有既能緩解雨水沖刷,又能標識遺址本體的淺根系草皮。這一系列措施旨在有效預防滲水、干裂、表面粉化脫落、失色、微生物等病害。
這些黑科技都讓到場的體驗者們嘖嘖稱奇,但是面對這一大片斷面,究竟又應該從何看起呢?
王老師指著壩體上的一道道特別的紋路開始娓娓道來良渚先民的智慧與超前眼光。
“仔細看一下,你們能看出什么東西?這里斷面上面是有花紋,像魚鱗一樣,就是草裹泥的痕跡,草在腐爛后就變成了黑邊。這一個個像橄欖核一樣的東西,就是一包包土的邊界,我們測算過每包土差不多10來公斤左右。”王老師建議大家仔細看看草裹泥還分成很多1米見方的區塊,每個區塊的顏色和土質和旁邊的都不太一樣,“這說明當時每一區塊的草裹泥就是同一船的,都是從不同地方運過來的,然后一運到就施工,沒有和別的地方運來的混淆。”
▲體驗者們在壩體剖面前 攝影@停香
王老師介紹了當時先民們建筑大壩的方式——先在谷口鋪筑青膏泥質地的草裹泥作基礎,接著在上面堆筑黃土做外殼層,像豆沙包一樣,其中在北側迎水面堆筑“草裹黃土”,形成斜坡,再用黃褐散土作覆蓋。
現場的很多人不理解為什么要用草裹泥來做大壩,王老師說,用蘆荻茅草做成草裹泥包,然后將泥包橫豎堆砌起來。這是他們營建土臺、河堤的普遍工藝,方法和后人用麻袋草袋裝土壘壩類似,屬于一種加筋工藝,可使壩體加快固結,增加抗拉強度,不易崩塌。“這其實也體現了良渚先民對水位季節變化和植物材料特性的認識和利用能力。”
▲聽講中的文化體驗者們 攝影@徐世明@停香
在現場,他還講了一段軼事,“三四年前,我接待了余杭區水利局的幾位老局長,他們告訴我零幾年的時候,在老虎嶺附近擴建西中水庫,當時對于土是有要求的,周邊哪兒都找不到符合要求的土。結果找到了這兒,說土特別合適,就開挖了,因為沒有手續被叫停了。我們來做發掘時,挖出來的散土還有一大堆在那里。老局長們感慨,原來搞來搞去五千年,我們和良渚先民們用的土還是一樣的。”
杭州文旅“千人(推廣)計劃”文化體驗項目活動啟動以來,我們走過了西湖的群山、轉塘的美術館還有充滿藝術感的未來山村,每一站都給人不同體驗,更看到了杭州文化旅游的不同側面與視角。接下來還將邀請更多的行內人和體驗者一起實地走訪尋蹤,以城市歷史為脈,以時代發展為軸,讓這座城市里更多的美好被人發現,更多精彩的故事被人熟知。
▲老虎嶺遺址公園 攝影@徐世明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