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李和平——盡寫黃河神韻
2017-02-19 17:59:08 來源:

畫家 李和平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藍.它從昆侖山下奔流黃海.一路浩浩蕩蕩.結成九曲連環.
安徽省美協會員.蚌埠梅林軒書畫院院長.著名書畫家李和平情系黃河.他從2O15年起.開始《黃河暢響》糸列國畫的創作.目前完稿15幅.
為了更好的創作《黃河暢響》系列國畫,再現母親河的雄姿,他轉車從簡先后到甘肅、山東、河南親臨黃河采風,拍下五百余幅黃河資料,為創作典定了基礎。在創作手法上,他采用大寫意手法,并大膽嘗試獨特的水皴技法,用藝術語言,盡寫黃河的神韻。2016年在巜禹鄉墨韻》迎新年書畫藝術展中.首次展出了《黃河暢響》5幅國畫,其作品氣勢恢宏,有著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引起反晌。
作品欣賞







墨 海 追 夢
張 敏
人總會有各種各樣的夢想,在追尋夢想的過程中,總有一種神奇的力量,在支撐著尋夢者,當夢想成真的時候,你才能真正體會到追夢過程的艱辛,困惑以及成功后的喜悅。
我省美術家協會會員,蚌埠梅林軒書畫院院長李和平,就是一位心懷夢想,為實現夢想,孜孜不倦的墨海追夢者,五十余載,他傾心鉆研書法及中國繪畫藝術,并形成自己的獨特的藝術風格,他的作品在全國、省書畫展中多次獲獎,并被中國社科院,中國未來藝術研究會及國際藝術館收藏。
李和平7歲時便開始學習繪畫,當他幼稚的作品第一次在學校展出的時候,從此當畫家的夢想便在幼小的心中扎下了根。從小學到中學,他的課余時間幾乎是在學習繪畫與書法中渡過,練就了十分扎實的基本功,73年,走進軍營的李和平代表沈陽軍區參加版畫展,并獲得二等獎。
李和平在潛心研究中國畫的過程中,師從百家,從明代的唐演,祝枝山到清代的弘仁,石濤,近代的張大千,黃賓虹及當代實力派年輕畫家,他都認真臨摹汲取他們作品中的精華、博彩眾家,厚積薄發,長期的勤學不輟,勇于探索和創新,最終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書畫藝術風格。在交談,李和平告訴筆者:中國的書、畫藝術歷經千年,從古至今,每位成功的書、畫藝術家都有其獨特的創作技法,我們不僅要學習和傳承他們優秀獨特的創作技法,還要結合時代的需求,去創新,創作,讓自己的作品更有時代感,這也是我們當代書畫藝術家的責任和擔當。為了尋求創作上的靈感,李和平總是利用休假時間,游覽名山大川,親近自然,他收集拍下的創作素材多達到二千多張,他用心靈感 應 大自然的靈氣,用筆墨再現大自然的雄風。李和平的山水畫創作,注重潑墨與線條相結合,水墨與色彩相結合,吸收西洋畫的光、色處理方法,他的作品即保持了中國山水畫的神韻,又增加了山水畫的時代感,形成一種厚酣綿邈,樸茂大氣,虛談恬靜的藝術風格。2013年在上海的一次拍賣會上,一位收藏家對他的作品評價為傳承了黃濱虹的風格,線條上有著弘仁的技法,畫作朦朧渾厚,氣勢恢宏,有著強烈的視覺沖擊力。
觀賞李和平的書法作品,其方中帶圓,圓中見方的墨線,使人在激蕩之余,產生一種烏金線條之美。
李和平的書法,立根得益于唐楷,從唐楷淑女端壓的秀麗中求變,他在書法研中不追求法度,而是追求趣味多元化,讓自己的書法疏野癲狂,妙趣橫生,盡顯山野之本色,知古法以不變應萬變,而古人以自變為根本,自然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近年來,李和平創作進入高峰期,他將幾十年收集的創作素材進行整理,用于山水畫的創作中,他先后創作了《靈山名秀色》《云間吟嘯》《云語》《碧海日出》《群山拂云濤如雪》《 松云圖》《丹霞染群峰》《碧海煙歸》等100多幅山水畫精品。他的作品分別在《安徽工人日報》《蚌埠廣播電視報》《安徽書畫藝術網》《中國網絡美展》《安徽當代書畫集藝術大師畫冊》及中國未來藝術研究會出版的《走進大家》刊登發表。2015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5周年,中國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李和平的作品被中國國際集郵公司制成專題郵票,向全國發行。2015年在“夢畫奇緣·中國年度優秀書畫人才”評選中獲《最受歡迎的優秀書畫人才》榮譽稱號,其作品收錄《2015年當代書畫年鑒》。
如今,李和平在創作之余,他把精力放在對孩子們的書畫傳授當中,他創辦了書法和繪畫班,每周利用兩個半天,對孩子們進行書畫和繪圖的培訓。在采訪結束時,李和平深有感觸地告訴我們:藝術可以當成商品,但藝術家決不能成為商人,藝術家要承擔起社會責任,因為藝術家只屬于社會,更要服務于民眾。我們繼承了先人的繪畫藝術,我們就有責任將傳統的藝術傳承下去,傳承就要從孩子們抓起,從小培養孩子們對書法,國畫的興趣。使我們的書法,國畫藝術永遠發揚、光大。
(此文刋登在7月7日《淮河晨刊》書畫版)